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金桥司徒邝文化 | 自主是自爱的基石——观电影《热辣滚烫》有感

发表时间:2024-02-21

二刷《热辣滚烫》,为贾玲的真诚所折服。技巧在真诚面前一文不值,变瘦在变强面前微不足道。但与此同时,也在网上刷到过很多影评,观众似乎对这部电影的争议很大,有人像我一样感受到了贾玲的真诚,觉得深受触动,也有人说情节悬浮,完全脱离底层民众的现状,有种何不食肉糜的矫情。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讨论热度居高不下,也恰恰印证了贾玲作为导演的影响力和票房号召力。


以下内容含剧透,请谨慎阅读

影片的开头,主人公杜乐莹是个不折不扣的宅女。无业在家啃老,一宅就是十年。和日渐飙升的体重背道而驰的是日渐衰弱的精神能量。软弱、逃避、社恐,麻木,增肥后体重超过两百斤的贾玲把一个肥宅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前期的乐莹身体是笨重的,心理也是虚弱的,她不会拒绝,一味讨好:她会为了外甥女上学,把自己的房子过户给对自己恶语相向却心安理得占自己便宜的妹妹;会为了不让闺蜜难堪,而委屈自己去闺蜜和前男友的婚礼当伴娘;会为了让男朋友实现梦想,不遗余力借钱支持男朋友打拳击比赛。也会为了让远房表妹工作顺利转正,顶着自己被污名化后漫天的误解也要配合表妹完成最后的剧本设计和表演。


乐莹被屡次辜负和背叛后,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独自冒雨回到自己的出租屋。选择了跳楼自杀。但意外的是,她没死成,而且浑身剧痛却没有伤痕。乐莹对着镜子嚎啕大哭,说出了那句戳中无数苟且营生的成年人的台词:“好疼啊,真的好疼,但为什么一点伤都没有?”


从那个夜晚开始,乐莹重生了。跳楼的那个雨夜,她杀死了旧的乐莹,新的乐莹找到了爬出生命沼泽的救命稻草——要“赢一次”(注意,不是拳击这项运动本身,而是要赢一次的信念)。乐莹选择了学习拳击,通过练习拳击,乐莹不仅成功瘦身,而且勇敢的与专业的拳击运动员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虽然因双方实力悬殊输了比赛,但是却赢了自己。


以上就是电影的情节梗概。


我看到很多影评都在同情前期的乐莹,为她鸣不平。认为前期的乐莹是一个善良的人,她爱周围的所有人,是这个世界辜负了她的善良。我不这么认为,首先我不认为前期的乐莹是懂得爱的,只能说她是讨好的。这里涉及到“讨好”和“爱”两个概念的区分:


讨好和爱表面上看起来都是“利他”。但行为者的内心期待不同——讨好是期待回报的,而爱是纯粹的付出。


“讨好”这个动词有其行动的指向性和目的性的,动作是“讨”,目的是“好”。“讨”本身是一个有些卑微色彩的动词,往往让人想起“乞讨”。而“好”便是讨好者希望用矮化或者弱化自己去换取对方的回馈。


我们再来说爱,爱与讨好不同,爱是单方行为,是纯粹的利他,对于自己的付出是否获得回馈并没有那么在意。因为利他是爱人者自发的心理需求,受益者只是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载体。正所谓:“我爱的不是你,而是爱你时的我自己”。


也许有人会质疑,既然说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爱又不期待回馈,那么爱的动机是什么?爱当然也有其内在动机,这种动机是:自我认同——也即是我们经常说的爱自己。这种自我认同来源于内在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并不会因为受益者没有做出应有的回馈而受到影响。从马斯洛需求层次金字塔理论来讲,人类精神需求的最高境界是“自我认同”,而自我认同的基础是“社会认同”。利他便是善良的人获得社会认同从而产生自我认同的路径。


所以说,爱是强者的特权。这里所说的强并非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而是心灵层面的富足。


但我认为其实讨好也并非向大家说的那么不堪,人在弱的时候,首先需要修炼的是生存技能。讨好便是大多数善良的人会选择的一种生存的技能。


比如电影前半段的乐莹,那时的她与社会脱节,别说是经济独立,即便是在家里都不能生活自立,还要母亲给她收拾房间,甚至母亲做好了饭还要再三喊她起床来吃。是一个典型的“寄生虫”。那时的乐莹对于身边的人可以说根本无足轻重。乐莹那个劈腿了闺蜜的渣男前男友,说过一句话:“这些年你的性格越来越孤僻,就是很难沟通,我没有办法再和你继续下去了。” 听起来扎心却很现实——爱情是欣赏和依赖,对于前期的乐莹,确实很难让人产生爱意。


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的本质都是价值交换。人与人之间能够交换的价值无非有二:情绪价值和物质价值。


弱者往往很难给他人和社会创造物质价值,那么便只能选择通过卑微的讨好来为别人提供情绪价值,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不分对象的讨好——由于对自己的感受是失去觉察的,导致在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被侵犯的关键结点不知道向对方喊停,于是便一遍又一遍的遭到背叛和伤害。


但这种背叛和伤害并非是“讨好”这件事本身的问题,问题是像乐莹一样无原则无底线的讨好。


跳出电影说现实中的贾玲。可以说前期的贾玲是讨好的,甚至是不惜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来讨好别人。这恰恰是贾玲成功的秘诀之一。


众所周知,贾玲刚出道时是个美女,师从相声名师冯巩,年纪轻轻就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彼时的她有春晚的演出经历和美貌加持,按照世俗的眼光,在婚恋市场属于优质资源,完全可以把自己嫁出去,在北京站稳脚跟,相夫教子,实现万千北漂的梦想。但是贾玲没有,她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转换了赛道,从相声,到小品再到综艺,甚至她敏锐的捕捉到观众喜欢她胖胖的形象,不惜自毁形象,把自己吃成一个胖妞,也毫无偶像包袱的在舞台上装傻扮颠,急得师傅冯巩打电话骂她:“你还嫁不嫁人了?”。经历过连地下室的房租都交不起的艰难北漂生活,在女人像走错了澡堂子般尴尬的相声行业硬是闯出一片天,经历过母亲骤然离世的世间至痛,一个没有学历,没有背景的北漂,在事业发展的道路上,又遭受过多少冷眼和不公?试问贾玲的内心真如舞台上那个没心没肺,装傻扮颠的傻姑娘一般么?不,她只是选择性的把快乐留给了观众——这就是一种讨好。也正是这种讨好戳中了观众,让她在美女如云的娱乐圈脱颖而出,成为了观众心中不可替代的那一个。


贾玲的高情商也是圈内知名的,她能够敏锐的捕捉到每个人的情绪需求,周到的为每一个身边的人提供情绪价值,也能够用自己的高情商和真诚为朋友们解围,甚至是不惜丑化和矮化自己为朋友们解围——这也是一种讨好,也正是这种真诚的讨好,让没有背景的贾玲在以人情冷暖著称的娱乐圈收获了一批真正的好朋友,为自己以后拍电影奠定了雄厚的人脉资源。


所以说,讨好是贾玲的保护色,也是贾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技能。而这个世界也没有很多悲观主义者想象的那么暗黑,很多影评会错了电影前半段的意思,以为善意只能换来恶意,甚至有人过度解读连母亲都是偏袒妹妹,不爱乐莹。但我想说,想要别人爱自己,首先得学会自爱,爱人,然后才有可能得到爱。现实中没有无条件的爱,包括父母对子女之爱。试问一个大学毕业十年,躺在家啃老不能生活自理的人,让父母怎么偏爱她?不赶她出门,甚至还帮她料理生活已经是父母最大的宽容了。


前期的乐莹显然是不自主的,通过寄生这种损人利己(这里不指主观恶意,而指客观效果)的方式生存,何谈自爱?这样一个人是连乐莹自己都厌恶的,也正是因为厌恶了这样的自己,才幡然醒悟——痛苦才会改变,选择和这样一个不堪的自己一刀两断,找回人生的自主权,在不断的自主的过程中,学会了自爱。




而贾玲之所以可以选择减肥,降低讨好他人的程度,选择做回自己,那是因为贾玲已经足够强大,强大到可以自主——这才是贾玲想要通过电影向观众传达的,自主是自爱的基石。


我觉得贾玲之所以把前期的杜乐莹设计成这样的弱且丧的形象,是对自己以前依靠家人供养的岁月一种歉疚的外显化表达。虽然同样是被家人供养,现实中的贾玲和电影中的杜乐莹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那时的贾玲既不不弱(专业能力一流)也不丧(即便是居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室,也从未放弃过自己说相声的梦想)。而且贾玲也并不是一个无原则无底线讨好的人,这点从她在闺蜜张小斐没成名之前受委屈时公开硬刚剧组为其鸣不平,在包贝尔的婚礼上挺身而出搭救柳岩,在访谈中对被综艺节目恶意剪辑诋毁的行为直言不讳等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


如果把《热辣滚烫》当成是现实主义题材的纪录片来看,显然是一碗毒鸡汤。做自己的另一个名字叫做“自由”。一个连基本的经济独立都没有实现的人怎么可能拥有自由?爱自己的另一个名字叫做“自我认同”。一个靠寄生存活,无法给身边的人带来任何价值的人,自我认同的理由是什么?人要先自强,再自主,再利他,而后才会产生真正的自爱。


但如果把这部电影当成一部人本主义的意识流作品来看,无疑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影片中的很多事物都是有隐喻的。比如,杨紫饰演的表妹抹在乐莹背后的黑手印,隐喻她后面会对乐莹背后下黑手。再比如,乐莹雨夜回家上楼梯时,身前亮起身后熄灭的灯,隐喻的是乐莹心中信任和依赖的人,曾经她以为会是照进自己生命的光,但却一一在身后熄灭,只剩下自己走入凄风苦雨。电影中乐莹说过多次的经典台词“看心情吧”,隐喻的是人的自我意识,只有觉察和关照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驱动行为的根本动力。


其中观众诟病最多的一个点是乐莹通过学习拳击实现人生逆袭这个情节,认为一个自立和温饱都没解决的底层人,怎么可能会有购买私教课学习拳击的自由。


我认为贾玲之所以选择打拳击作为杜乐莹的重生之道,恰是电影最关键的一个隐喻。一开始的乐莹是懦弱的,在求职节目中,对于为什么不出去工作这个问题,她的回答其实是:“害怕和人打交道,因为总是被伤害”。这个回答暗示了乐莹在面对人际关系冲突时,总是回避和退让,导致自己的原则和底线被忽视,一次又一次的被伤害。而拳击运动的对抗性隐喻的就是人际关系中的冲突。电影中有句台词,乐莹说:“拳击真有意思,两个人打成那样,最后还能抱在一起”。很多时候,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并非零和博弈,要勇于直面和妥善处理冲突,才能使关系更上一层楼。只要你足够的坚持和努力,即便是对手,也可以真诚的拥抱并尊重的对你说一声:“辛苦了”。



最后是关于“赢”。我们永远赢不了别人,因为“别人”是一个无限大的概念。我们每个人都像是在爬一座没有尽头的山,抬头往上看,都是脚,低头往下看都是头。我们能做的唯有看眼前,专注于自身向前跨出的每一步,每往前跨出一步,就超越了曾经的自己一点点。无论比赛结果如何,竭尽全力后的释然,便是赢。


自主是自爱的基石,伤痛是爱的勋章,被爱是善者的奖赏。不要责备以前那个凄风苦雨中茫然无措的自己,要感谢ta一直保持善良,让现在的你找到了爱自己的理由。


当善意遇到善意,便是这世间最美的乐章。YOLO(You only live once),不要怕受伤,所有的美好都值得冒险,我们只管勇往直前。


与诸君共勉。